大家好!
看过了一些明星学佛的分享之后, 我想大家也有了一些认知和赞叹了吧!
今天, 我也会像以往一样, 为大家分享更多关于学佛人的经验。
唯一特别的就是要分享一位天生具备文采翩翩的人, 他一生以笔带纸笑傲江湖, 令人振奋和庆幸的他也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佛者。
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武侠小说作家[金庸]先生。
以下是一则摘录自(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)的资料关于[金庸]先生学佛的分享。
金庸一个令人熟悉的名字,一个全球华人圈内最具影响力的、拥有数亿武侠小说读者的武林造梦者。
金庸,一个以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俺碧鸳”、精书十五部武侠小说位居全球第一的畅销书作家。
他阅历丰富,知识渊博,文思敏捷,侠骨柔情。
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,开创了形式独特、情节曲折、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。
他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荧幕和荧屏,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、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。
今天,近半个世纪过去了,然而,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,仍是中国荧幕、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!
一个人,一支笔造就了一个江湖。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,一个难解之谜。上至政府首脑、文人墨客,学者教授,下至贩夫走卒,从中国到美利坚,只要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层出不穷的“金庸迷”。
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,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,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“真命天子”!
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、道、释、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,其中尤以佛学为盛。
金庸与佛禅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,比较一致的看法是,金庸与佛有缘,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,为了能够直接读懂佛经,他还潜心学习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梵文。
金庸先生在与日本著名宗教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,讲述了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。
事实上他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位大德的接引,而是亲历了非常痛苦的过程。
1976年10月,金庸19岁的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。
这对他真如晴天霹雳,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。
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:“为什么要自杀?
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?”
此后一年中,金庸先生阅读了大量书籍,探究[生与死]的奥秘,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《对死亡的关怀》,但并不能解答他心中对[人之生死]的大疑问。
康丁霍夫·卡列卢基曾经说过: [在东方,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。如果翻起这一页,下一页就会出现,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。
然而在欧洲,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书,由始而终。]
可能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,金庸先生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佛经。
人们都知道金庸喜欢佛经,但很少有人知道金庸是看着英文版的佛经来研读的。
金庸说; [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看不懂的,我就去看注解,结果,那些唐宋时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,越看越糊涂,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从印度佛教翻译过来的,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,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,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、接受。]
于是,他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 《原始佛经》的英文译本。
对于只看注解, 而不去学习经书原文的金庸打了一个很有趣 的比喻: [这就像手指月亮,原本是为了要 看月亮,才看手指的,但有时候看多了手 指,只记住了手指,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了,实在是要不得的。]
一生对佛学颇多研究的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都临摹过佛教世界,也塑造了众多的佛界僧侣形象。
比如《笑傲江湖》之中,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,念诵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慈悲之情,发自肺腑。
比如《倚天屠龙记》之中,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,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《金刚经》妙法,劝无忌弃了人我之分,毋着世相。
比如《射雕英雄传》里的《九阴真经》,其实就脱胎于佛教中的经典《愣严经》。
而其中着墨最多的当属《天龙八部》。
倪匡曾经说:《天龙八部》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,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:
大理段氏累世信佛,萧峰的师傅是少林高僧,而虚竹则是僧人出身,他于西夏皇城冰窖,以三段《入道四行经》驳得天山童姥理屈词穷,真是言简意赅,仁慈之心,远胜雄辩。
这一切,正如陈世骧先生所言: [有情皆孽,无人不冤],书中涉及的情缘几乎都是[孽缘],惟一可以例外的似乎只有那位少林寺的扫地老僧。
书中融入作者做人、学佛的感悟,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,没有深究佛理的人,是绝对写不出这种书来的。
因为同时刻画了金轮法王、鸠摩智等僧 门败类。
一些评论家认为金庸贬低少林众僧,是不喜欢佛教。
但实际上他笔下的恶僧多以不得善终而结局,这又印证了佛学因果报应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的说法,证明金庸不但喜欢佛,更以佛的学说昭示天下。
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论道中曾谈到: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[人间佛教],主张佛教要入世,要为社会、民众做贡献。
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[普度众生],他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。
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,对于佛家的[功德]就另有一番解悟。
乔峰一生杀人无数,酒量过人,奈何少林无名神僧赞之[菩萨心肠],被誉为[最有佛性]的人物,保境安民,以一人换两国数十载安宁,正是佛门最上乘之[无畏施]。
雕侠杨过,襄阳缄下飞石而毙蒙哥,杀一独夫而息两邦苦战,救万千黎民于水火。此等功德,岂是吃斋戒酒可得?
悟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。
金庸说: [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,我心灵上最接近‘般若宗’。我觉得开悟之前,是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,开悟之后,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。]
金庸这话是说人许多时候看山看水,因为心境的不同,山和水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,等到明白了世间真谛之后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。
金庸进一步论证道:[德国康德的本体和现象,其实说的就是这些。]
当问及金庸为什么如此喜欢对佛的研究时,金庸解释说: [研读这些佛经之后,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,连死都不怕了,不再计较名利得失,心里坦荡荡的,无所挂碍。]
基于此,金庸以佛教中的[大悲大悯]思想来开导读者,从而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。
难怪北大教授陈平原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; 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佛道,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。
曾有人在报上对金庸的小说进行了刻薄的嘲讽。
当时,许多人都认为金庸会大动肝火。
但恰恰相反,金庸没有拍案而起,而是向媒体发了一封特别温和的公开信:“……上天待我已经太好了,享受了这么多幸福,偶尔给人骂几句,命中该有,也不会不开心的。
[轻描淡写,泰然得很。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品性修养。
这种修养是极宝贵的财富,是情志养生的至高境界,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就是要具备[八风吹不动]的心理素质。
金庸在信中对[八风吹不动]的境界做了自己的解释:
[佛家的‘八风’,是指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讽、苦、乐,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:顺利成功是‘利’,失败是‘衰’,别人背后诽谤是‘毁’,背后赞美是‘誉’,当面赞美是‘称’,当面詈骂攻击是‘讽’,痛苦是‘苦’,快乐是‘乐’。
先哲教导说,应当修养到遇到八风中任何一风时都不为所动,这是很高的修养。
我朝这个境界不断地努力,就一定能健康潇洒地活着,不会随随便便地被不如意的事情气出病来,更不会被气死。]
金庸与池田的对话:皈依的心路
池田大作(1928年— ),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活动家。
代表作品有《展望二十一世纪》(与汤囚比的对谈集)、《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》(与金庸的对谈集)、《敦煌的光彩》 (与常书鸿的对谈集)、《社会变迁下的宗教角色》(与B·威尔逊的对谈集)、《二十一世纪的警钟》 (与贝恰的对谈集)及《世界市民的展望》、《和平世纪的倡言》等。
金庸(1924年— ),原名查良镛,浙江海宁人。
1948年移居香港,60年代创办《明报》。
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,共创作了15部作品。
他的武侠小说将通俗形式与文化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,其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。
代表作有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天龙八部》、《笑傲江湖》、《鹿鼎记》等。
1。 池田:金庸先生信奉佛教,且对佛学甚有造诣,先生皈依佛教,是缘于什么呢?
金庸:我皈依佛教,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,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,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。
2。 池田:请往下说。
金庸:1976年10月,我19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,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,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。
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:[为什么要自杀?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?]
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,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。
3。 池田:是吗?我可是初次听到。
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。
我也是这样,我曾失去我的次子。
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,他还年轻的时候,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,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,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:[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,哭了整个晚上]。
过了不久,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,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[死]的问题。
金庸:此后一年中,我阅读了无数书籍,探究[生与死]的奥秘,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《对死亡的关怀》。
其中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,有不少精湛的见解,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[人之生死]的大疑问。
这个疑问,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。
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全书,这时回忆书中要意,反复思考,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,后来我忽然领悟到(或者说是衷心希望)亡灵不灭的情况,于是去佛教书中寻求答案。
4。 池田: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,但是关于[生命]的问题,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,也无法解答其困惑和疑问。
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[生死观]的问题吧?
那次会晤,我们说过的康丁霍夫·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:[在东方,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。如果翻起这一页,下一页就会出现,换言之是重复新生死的转换。然而在欧洲,人生好似一本完满的书,由始而终(没有新的一页)]。
这也就是说,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,对于[生死观],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,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苦读和钻研,殊非易事啊!
金庸:是啊!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,有数万卷之多,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,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,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,但还是勉强读下去。后来读到《杂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、《长阿含经》,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、苦苦研读,潜心思索,突然之间有了会心:[真理是在这里了,定是这样]。
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,在古文的翻译中,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不同的含义,实在无法了解。
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《原始佛经》的英文译本。所谓的[原始佛经],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、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的记录,因为是从印度南部、锡兰一带传出去的,所以也称为[南传佛经],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泛称之为“小乘法”佛经。
5。 池田:能以汉译的佛经和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,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。
金庸: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。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,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,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、接受,由此而产生了信仰,相信佛陀(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“觉者”)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,他将这道理(也即是“佛法”)传给世人。
我经过长期的思索、考察、质疑、继续研学等过程之后,终于诚心诚意、全心全意地接受。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,我内心充满了喜悦,欢喜不尽——原来如此,终于明白了,从痛苦到欢喜,大约是一年半的时光。
6。 池田: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。
金庸: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,例如《维摩诘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般若经》等等,疑问又产生了。
这些佛经的内容与[南传佛经]是完全不同的,充满了夸张神奇、不可思议的叙述,我很难接受和信服。
直至读到《妙法莲华经》,经过长期的思考之后,终于了悟——原来大乘经主要都是[妙法]。
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,解释佛法,使得智力较低、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。
《法华经》中,佛陀用火宅、牛车、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,为了令人相信,甚至说些谎话(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)也无不可,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。
7。 池田:《法华经》富于艺术性,有[永恒],有广阔的世界观、宇宙观,有包容千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。
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,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[生命摄影集],可以一页一页地翻传的,那一瞬一瞬的书面如在眼前浮现。
金庸:我也是了解了[妙法]两字之旨,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。
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。
8。 池田:《法华经》是[圆教]。
如果是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《法华经》来看的话,其他的佛经都可谓是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,一切经都可收纳于“圆教”的《法华经》中,宛如[百川归海]。
您先学小乘佛经,然后研究大乘佛经,得出的结论为《法华经》是佛教的真髓,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经的认真探索之精神。
金庸:对于我,虽然从小就听祖母咏念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和《妙法莲华经》,但要到整整60年之后,才透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,进入了佛法的境界。
(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)
心平气和讲中庸之道
现已年过古稀的金庸先生依旧是那样潇洒自如,风度翩翩,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。
他说:[可以说《天龙八部》表达了我对人生的部分看法。我们中国人认为,虽然死不可避免,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的,应该去帮助别人,心平气和的,讲究中庸之道。]
正是这种人生观指导着金庸,万事不强求,能有所作为当然好,不能也没有关系;重要的是寻求内心的闲适,要自己获得满足。
他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,到北京来看到一个朋友生活虽不富裕,但一家人和睦相处,其乐融融。
而一位香港的朋友虽是家财万贯,却烦恼缠身,不得安逸。
他说还是北京那个朋友过得好一些。
金庸先生说:[我的身体一向还好,但并不像有的媒体说的那样功夫了得,其实我不会功夫,一点也不会。
1995年在香港家中突发心脏病,院方尽了最大努力,成功地进行了小球弹性通塞手术,使我转危为安。
许多人到医院看我,问候我,使我深刻感到真情的可贵。
倘若没有这样一次死里逃生的厄运,自己还不知道。
以我这样的性格,平日很少对人热情流露,居然还有许多人关心我,真心地爱我……我心肌虽然坏死了16%,心中的温暖却增加了160%。]
[现在我每日绕圈散步,走45~50分钟。不过,我的散步并非步伐缓慢,而是要达到有急促呼吸的急步,直到出汗为止;至于太阳过猛或下雨时,则会留在家里踏健身单车30~45分钟。]
品茗绿茶是金庸先生的养生之道,他对绿茶有一定的研究,他说:[最好的绿茶茶叶是鲜嫩的,清明之前便要采下。
饮茶与养生是相通的,茶可以使人怡神健脑,这一功能恰是养生所需要的。
但我以为,喝茶的量不要太多,就如我每日的食量亦很少,尤其是淀粉、蛋白质食品均会吃少一点。
我认为人遇上困难事,愈轻松愈容易应付,愈紧张便愈难应付。
无论看书还是写书法,都会令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,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。]
谈到前段时间在新疆落下帷幕的由金庸、聂卫平、林海峰、沈君山(台北清华大学原校长)4人发起的第三期“炎黄杯”名人围棋邀请赛。
金庸先生说:[我一直对围棋很有兴趣。我的老师是聂卫平,我向他鞠躬拜过师,可惜的是聂卫平没有时间好好教我,我也没什么进步。目前,我是业余围棋六段。
中国棋院所有的职业棋手都与我下过棋、教过我,所以教过我的老师的段位加起来,可能是世界最高的。
在我的许多作品中也都写到了围棋,《书剑恩仇录》中陈家洛下围棋,用棋子做暗器;《笑傲江湖》中的黑白子痴迷围棋;《天龙八部》的玲珑棋局等,不同的人物下围棋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。]
金庸先生的养生五诀金庸先生的养生五诀
第一、应该去帮助别人,平心静气的,讲究中庸之道。
第二、现在我每日绕圈散步,走45-50分钟。但是,我的散步并是要达到有急促呼吸的急步,不是步伐缓慢,直到出汗为止;至于太阳过猛或下雨时,则会留在家里踏健身单车30-45分钟。
第三、品茗绿茶
他说:“最好的绿茶茶叶是鲜嫩的,清明之前便要采下。
饮茶与养生是相通的,茶会使人怡神健脑,这一功能恰是养生所需要的。
但我以为,喝茶的量不要太多,就如我每日的食量亦极少,特别是淀粉、蛋白质食品均会吃稍少点。
我认为人遇上困难事,愈轻松愈容易应付,愈紧张便愈难应付。
不论是写书法还看书,都会令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,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。
第四、宽容的胸怀
曾有人在报上对金庸的小说进行了刻薄的嘲讽。
当时,很多人都认为金庸会大动肝火。
但恰恰相反,金庸没有拍案而起,而是向媒体发了一封特别温和的公开信:[……上天待我已经太好了,享受了这么多幸福,偶尔给人骂几句,命中该有,也不会不开心的。]
轻笔细描,泰然得很。
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性修养。
这种修养是极珍贵的财富,是情志养生的至高境界,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就是要具备[八风吹不动]的心理素质。
金庸在信中对[八风吹不动]的境界做了自己的解释:[佛家的‘八风’,是指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讽、苦、乐,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情:
顺利成功是‘利’,失败是‘衰’,别人背地诽谤是‘毁’,背地赞美是‘誉’,当面赞美是‘称’,当面詈骂攻击是‘讽’,痛苦是‘苦’,快乐是‘乐’。
先哲教导说,应当修养到遇到八风中任何一风时都不为所动,这是非常高的修养。
我朝这个境界不断地努力,就一定能健康潇洒地活着,不会随随便便地被不如意的事情气出病来,更不会被气死。]
第五 悟佛
他说:[南传佛经内容,简明平实,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,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、接受,由此而产生了信仰,相信佛陀(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“觉者”)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,他将这道理(也即是“佛法”)传给世人。]
我经过长期的思索、查考、质疑、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,终于诚心诚意、全心全意地接受。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,我内心充满喜悦,欢喜不尽———原来如此,终于明白了!
从痛苦到欢喜,大约是一年半时光。
直至读到《妙法莲华经》,经过长期思考之后,终于了悟———原来,大乘经典主要都是[妙法],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,解释佛法,使得智力较低、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。
对于我,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和《妙法莲华经》,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,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,进入了佛法的境界。
在此, 感恩金庸先生的分享, 再一次祝愿大家心想事成!